富春山居图

¥ 3,880
6 년 전
개인 광고
Quzhou
7641
ID: 677527
  • 중고

《富春山居图》长639.9厘米,高33厘米,用水墨技法描绘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。全图用墨淡雅,山和水布置疏密得当,墨色浓淡干湿并用,极富于变化,用时六至七年才画成,是黄公望最花心血的作品。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,“凡数十峰,一封一状,数百树,一树一态,雄秀苍茫,变化极矣”。这幅作品在元代文人中,的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,画被推为黄公望的“第一神品”。明朝末年,《富春山居图》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,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,每天不思茶饭、观赏临摹。临死前,他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,亏得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把它抢救出来,但画已烧成一大一小两段,前段较小,只有51.4厘米,因画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,定名为《剩山图》,流落民间;后段画幅较长,大约有636厘米,现通称为《无用师卷》。乾隆年间,一幅《无用师卷》被征入宫,乾隆皇帝爱不释手,但隔年,又一幅《无用师卷》入宫。前者称《子明卷》,是后人伪造,后者是《无用师卷》,才是黄公望的真迹。但乾隆皇帝认定《子明卷》为真,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,还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,将真迹当赝品处理。直到近代才被学者翻案,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。后被清廷收藏。1933年,为避日军战火浩劫,《无用师卷》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,15年辗转过四川、贵州、南京,最终被运至台湾,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而《剩山图》也在几经流离后,于1956年走进浙江省博物馆,成为浙博的“镇馆之宝”。